难忘的2004届——罗习奇
创建时间:2022-08-15   浏览量:7578

让今天为明天努力,让明天为今天喝彩! —— 题记

  今后,每一个七月的天空,都会为我们呈现出五彩的颜色; 今后,每一个七月的天空,都会让我们热血沸腾。

  “朱建峰获理科高考全省第一名、余晟获全省第二名”;“全省理科高考前十名中我校有三个,全省理科高考700分以上共二十七人我校有六个,全省理科高考前五十名中我校有十个”; “录取十二个清华、北大。”“我们学校在历届高考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上,今年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同时,创造出了江西高考史上的奇迹。”喜悦的消息就这样传播在2004年七月的天空,传播在临川、江西以至全国的大地上。

  如今,我漫步在开学之初喧闹的校园内,耳听着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求学的学子们的不同方言,不禁感慨万千:不错,我们学校确实已是全国名校了。而我,作为学校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参与者之一,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自豪。我想起了几年前那难忘的岁月,那曾经令我兴奋、痛苦、彷徨、寂寞、激动的生活。

接受任务

  我记得那是2001年七月的一天,饶校长郑重地对我说,这一届高一,你做年级主任,这是我上任做临川一中校长的第一届,也是你做副校长担任年级主任的第一届,只能带好,不能带坏,希望你能象做老师、做班主任工作那样有所突破。我听了之后,既感到兴奋,又感到紧张。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把我的经验,我的所学,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运用到更广泛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去实践、去探索。紧张的是,我第一次担当如此重任,能经受得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考验吗?

  2001年的夏季,天气似乎特别的炎热,它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我这颗初临重任的心。那时,我们临川一中还是临川区属中学,招生主要是我们临川区本地的生源。三家重点中学均分着有限的一千来个报考的学生。要想创造出突出的成绩,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了。我想,我们只有挖掘自身的潜力,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奋力一搏了。但是,考验似乎总喜欢接二连三。一个消息,或者说是一个事实,抚州市为了培育出一个名牌中学,重点扶持抚州某中学,让该中学在全市各县招收了近100名的尖子生,以备在2004年的高考中,大放异彩,取得突出的成绩,也借以证明合理利用资源优势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我们学校从上到下,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我多少回夜中醒来,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就是:怎么办,能不能完成任务。那个时候,我迷茫,惶惑。但是,遇事从不服输的我,经历了短暂的彷徨后,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事实是不可改变的,面前是一片荆棘,身后是一串脚印,真正属于我们的只有脚下的一片天地。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才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新的举措

  我坚信,高一高二阶段无论如何都要把语文和英语学好。因为这是两门最基础的学科,也是两门最耗时的学科,寄希望于高三象学数理化一样短时突击上去那是不可能的。在我担任年级主任的这一届,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的特别多,打破了以前数理老师做班主任为多的习惯。我想,班主任所担任的学科一定会在全班学生中产生看不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一届学生在2004年的高考中,语文和英语这两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最高分双双突破了140分的瓶颈,让我们临川一中这个一贯以数理见长的学校如虎添翼,终于创造了奇迹。

  我也反对过早的分文理班。在我的意念中,我一贯认为,各学科都是相通的,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多学到一些知识是可以增长见识的,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我记得我这个年级直到高二年级已上了将近两个月的课才分的班,而有些学校在高一年级就分好文理科了,事实证明我们的效果更好。
我觉得我们最得意的应该是分出0班的创意了。我们学校以前都是分实验班和普通班两类。当时,我这个年级就分了3个实验班。这在当时的学校中已是很难得了。但是,经过时间的磨砺,有些学生渐渐地显现出非凡的才能,仅仅用凡马的“饲料”是不足以培养出他们千里的特性的。我们果断地提出组建“0”班的设想。第一,我们有这个条件,可以在“众多的人口”中选拔出精英。第二,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满足这些精英日渐膨胀的胃口而做到“无所顾忌”。第三,这些精英之间的竞争,一定可以使其中的一部分变得越来越“尖”,并且带动其他的学生勇攀高峰。设想提出后,有赞成的,有反对、怀疑的。但是,我们坚信不疑,最后,经过校委会的研究,我们的意见通过了。我想,那一个时候,至少,在江西这块地方,也只有我们学校有这么一个“0”班吧。哪像现在呢,每一个学校都有“0”班了,听说,有些小学都准备开设“0”班了。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只知道当时,我们是在特定情况下想出的“非常”办法。

艰难历程

  学习规律告诉我们,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原理后,剩下的大部分就是反复的训练。练到乒乓球运动员接球一样,不需要考虑用哪一“招”去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需要的是培养学生新知识组块的生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训练需要科学安排,但训练的过程是艰苦的。尤其到了高三,每一个星期有周练,每半月有半月考,每一月有月考,课内与课外结合,单元与模拟交替。成绩出来后马上总结经验教训,校领导找老师开会,老师找学生谈心。有一段时间,学生在叫苦,老师也在抱怨。尤其是在高考的前一个半月左右,情况比较严重。学生叫苦,考试太多;老师抱怨,工作太重。怀疑论者提出,这是否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因为没有哪一届有过这种拼命的做法。我自己也常常反问自己,是否太过份了。但是,校长的信任、理论的支持、自己的经验和责任感,使我没有动摇。历届考试不成功的学生,都是差“一口气”的结果。我们应该坚持下去,看到最后的希望。我一边说服老师,一边继续以身作则,同所有的老师一起共进退。

丰硕成果

  高一年级时,我们年级和全区其他学校统考了一次,果然印证了我们的担心——成绩最差。然后,我们两年没有和其他学校比较,在自己的家里苦练内功。两年后,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和南昌市某名校比较了一次,我们和她不相上下,大长了我们师生的志气;第二次考试,我们超过了该名校。此后,我们“东征西讨”,在全省各类联考中,稳居第一名。我们所没有料到的是,我们会在2004年的高考中,不但创造出了一个状元,创造出了一个榜眼,而且创造出了一个高分群体,创造出了江西高考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