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临川一中——范为真
创建时间:2022-08-15   浏览量:9678

八三届 范为真


  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临川一中读的。记忆里,临川一中与现在迥然两异,可谓是天壤之别,今非昔比。

  现在的临川一中,面积比以前大了许多,一幢幢教学大楼、教师宿舍、学生公寓等楼房拔地而起,排列有序,干净整洁;多媒体教室、梯形教室、学校食堂等都是现代化的。一句话,无论是功能还是设施,都不是往日可比拟的。更不用说,近两年来考取清华北大的学子都在10人以上,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大为提升,知名度大为提高、饮誉全国。

  但就校园而言,我这个年轻人却不那么“现代”。我固执地认为以前的临川一中校园要比现在自然得多、美丽得多、和谐得多、也魅力得多。

  固然,现在的临川一中校园是现代了不少,就连绿地也人工地、“与时俱进”地现代了许多。但这现代却总让人觉得有些呆板、刻意,不那么自然和谐,甚至不那么文化。如同时下的一些旧城改造,把原本沉甸着历史、蕴藏着文化的让人回味的“老屋”,被所谓的现代取而代之一样,虽现代却没有韵致。

  记忆里的临川一中,座落在临川县城边隅的阡陌之间,前址是外国人建的教堂。紧挨学校左边围墙的是一条蜿蜒的灌溉小溪,那是同学们夏天戏水的天然浴场。学校除右边与县武装部共围墙外,其余三面都是良田沃野。春天,禾苗初插,碧绿无垠,水映蓝天白云。远远望去,小村、小渠、陌路间置其里,一幅清新的江南图景展现眼前。这时,绿色便是同学们春天的心情。秋天,稻穗飘香,金黄一片,各种飞禽分享着田野的谷实。下午放学后,同学们会在陌路上捧书漫读。金色,便是这个季节同学们追求的成熟。其景正如歌中唱道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披着夕阳在胸堂,缤纷的云彩是晚霞衣裳,笑意写在脸上飞扬……”

  走进校门,迎面可见的是几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树的名字叫不出,春天会开一种像蒲公英形状的淡红色小花,一夜风雨之后的清晨,湿润的土地上鲜花满地,缤纷异常,令进校门的学生惊喜不已。掩映在这些大树之后的是一座大礼堂,每逢节庆日,学校便在大礼堂里举行文艺演出。

  校门的左边,是一个半圆形的、长长的、回廊式的砖瓦房屋,全长近两百米,里面住着教职工。回廊房屋围抱着的是一片约两亩地的竹园,竹子很密,青翠欲滴,风雨起时发出沙沙声响,真不知是在校园还是旷野。回廊与竹林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韵味。回廊的尽头有一口老井,井水清冽甘甜,是学生们夏天解渴消暑的绝佳饮品。

  校门的右边,有一方小塘,约十几米见宽。小塘的周边密栽着我们称子为“鸽子树”的参天大树,因树上会结一串串像鸽子形状的、绿色小果实一样的东西,故以“鸽子树”称之。因树种植较密,加上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因而在夏天,这里便异常的阴凉。夏日的清晨,轻纱般的薄雾缭绕轻浮在水塘上,如诗如幻;傍晚,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水塘里,落下斑驳的、鳞鳞的光影,亦有不少诗情画意。所以,这里常是同学们晨读晚聊的绝胜佳地。

  学校的中央,是一个包含着约两亩地大小水塘的大操场。水塘与操场就像太极图一样,虽各自一边,却紧密结合,操场因水塘而灵动,水塘因操场而坚实。当然,操场要大一些,约是水塘的两倍,并通过其跑道把水塘完全地揽入怀中,使其与操场浑然一体。这大操场便是学校举行集会和运动会的场所了。操场的边上,有一幢当时学校最大的教学楼,砖木结构,青瓦二层,外形酷似著名的遵义八角楼。操场的最右边,则是围墙和前面提到的小溪了。

  再往后去,便是几排教室了。教室之间也有许多参天大树,边上还有两方水塘相映,像是约好的一样,一大一小,一左一右。我读初二、初三时,教室是在学校最后的一排。教室的左前面是那个大水塘,约有三亩。我读初中时,学习还不是很紧张。下课时,我们常在水塘边玩水漂,比谁的水漂最多最远,很有乐趣。教室的后面是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课余时,我们常在那里玩一种我们称之为“斗鸡”的游戏。用双手把一只脚搬起攻击对方,使对方搬起的脚落地为胜,既可单个对斗,也可集体对抗。初中的学习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乐趣,更接近现在所倡导的“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学习理念。

  记忆里,关于临川一中还值得一提的是,校园里有很多果树,李树、桃树、枣树、梨树等等。这些果树,开花时予人美丽,结果时给人向往。还有皂树,其果皮是天然的肥皂,教职工和同学们常用其洗手洗衣物。这在物质还不很丰富的七十年代末,却是自然的赐予、学校的财富。

  记忆里的临川一中,大概就这些。多半是读初中时留下的。到读高中的1981年,校园就在向现在方向转变了,周边的美丽渐渐地为不断扩张的城镇所吞噬。回想起来,的确有些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