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人文精神永远传承——喻文球
创建时间:2022-08-15   浏览量:8859

68届 喻文球


  “东风劲吹,汝水浩瀚,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无比自豪,无比荣光,我们是临川一中学生,毛泽东思想哺育着我们成长....”。这首创作于1964年的校歌,至今尚能依稀记忆不忘。

   一. 服务型的学校

  做临川一中的学生,对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孩子来说,那是十分难得的。1964年9月我第一次跨进临川一中校门,青砖灰瓦的洋房幢幢有序分布,明亮整洁的教室、宽阔简朴的大礼堂、平整多用途的大操场、庄重而肃静的图书馆楼、欢畅的音乐教室、神秘有趣的化学和生物及数学实验应有尽有,这一切仿佛进入知识的殿堂。校园里翠柏和女贞成行,青竹围集成林,高大的皂角树和常青的柚子树巍峨耸立;各种奇异的花草分布于每个角落。校园前有花圃,后有田园、四个大池塘分别在校园左右及后方,为校园湿润空气,亦可养鱼及灌溉田园。旧时天主堂留下的钟楼,继续为我们学习和生活作息发号司令。青石高垒的井台、宽大的井口、由杉木支架与竹杆连接取水桶,取之不尽清澈甘甜的井水,滋润师生茁壮成长。四方形巨大的蒸笼,阔大幽深的铁锅,由手巧心善的大师傅烹调出沁人心田芳香的饭菜。经济实惠的理发室,便利快捷绿色邮箱,忠实保健的校医室,保证照明的汽灯房;乃至皂角树上掉下的皂角给我们提供天然洗衣的肥皂,这一切的一切都给予我们的极大方便。园林式的校园、服务型的学校,能使学子们在这里健康成才。

  当年读书的学生大多比校贫困,学校挤出拮紧的经费,尽量校为广泛覆盖该接济学生的助学金,尽管每月只有1—2元,那却是党和政府及校方给我们送来的翔和温暖,我也是其中受益者。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组织各班在校园后面种瓜种菜,还开办了座落在临川大道中段的“农场”,丰富了我们的菜蓝子,改善了学生伙食质量,更煅炼了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品质。

  二、尊师爱生的临川一中

  60年代中期虽然物质生活较为贫乏,但我们的精神是充实的,我们的学校走的是一条正规办学道路;聪明智慧的校领导和老师谱写和创作振奋人心的校歌;每逢开学典礼及节日,穿上统一的校服及整洁衣装;难忘那除夕夜,师生聚会大礼堂,新年钟声一响,师生相互传拜,祝贺新年,具有亲如一家的凝聚力。校外师生相见,五步开外,学生首先恭敬地向老师行礼,老师温和地回礼,其态度之认真,其礼仪之严肃,这种民族优良传统的伦理没有一天停息。伦理规范师生行为,使每个人煅炼出循规导纪的优秀品格。

  学校给我们寄宿学生安排住集体宿舍,两排通铺有序排列,每人只能分三块铺板,物品整齐排放,挤在一起睡却几乎无争吵。校领导和老师坚持查夜,找学生谈心,共青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抚平我们心身,关爱诱导。深秋校园的柚子熟了,校方同等地将柚子分给师生过中秋节,这份真诚厚意谁又能忘。

  三、又红又专的办学方向

  学校始终坚持一流教学质量,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有一支爱岗敬业、甘当人梯的政工和老师队伍,校长黄定华、校团委书记罗来荣和历史尹广雄老师、地理付金兰老师、生物万老师、化学兰希定老师、俄语林老师、语文蔡老师,还有龙老师、王老师、何老师等及整个那时的教职员工,其领导艺术、教学水平、业务素质、敬业精神,不仅在哪个时代造就了我们,而且此后的几十年里一直都作为我们的榜样和楷模。一所临川一中是师德师魂高尚的中学,老师们有的生活较为清贫,在教学工作中却都是争创一流的大师。

  学校主教学楼东两侧,有二幅巨大的宣传图画及标语,西侧是“做一颗红色的种子”,东侧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多么具有感召力量的口号,激励着临川一中的学子们勤奋学习、努力锻炼。半军事化的教学管理,清晨出早操后,即为早读,清脆悦耳的读书声回淌在整个校园。夜晚各班在明亮的汽灯下自习、钻研课本做习题,安静达到进入无人之境。每个人都在思索、思考、默记,消化当天的学习内容,预习明天的课程。各科老师轮流下班巡视,答疑及个别辅导均在教室外及老师住房内进行,极力营造学生在教室独立思考、自我升华的学习风气。

  为了激励学习上进,培养拨尖人才,学校设立优秀学生银质奖章,即毕业时每门功课均达80分以上才可获得。班级组织学习互助,提倡比、学、赶、帮。因此,不仅培养拨尖人才,更使绝大多数学生均能达到良好的学业。

  人文临川一中培育了成千成万的优秀人才,无论他们现在何方,临川一中的人文精神都在由他们传承和发扬。人文临川一中精神代代相传。现在的临川一中更是人文日新,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