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考生亲身感悟临川一中“高考神话”
创建时间:2022-08-11   浏览量:8005


  6名伊犁州伊宁县六中的女生,不远千里奔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临川一中苦学近3年,在返疆参加高考后,其中的5人今年考上了满意的“重本”大学。而她们所去的上顿渡镇,一个距南昌市110多公里远的小镇,在今年夏天和高考这个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频频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上。这里的临川一中素有“才子摇篮”的美誉,近3年连续创下江西省高考的奇迹——— 共有50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小镇的“高考神话”引来了全国十余个省区市的学生,伊宁县六中就已有两批同学分别在那里度过了近3年的高中生涯。

  临川一中为什么会培养出那么多优秀学子?8月10日,6名伊宁县六中的女生以自己的经历揭开了答案。

  562分。已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的伊宁县高考生唐雪雯对这个分数比较满意,毕竟她跨入了“重本”。用她的话来说:“这是我在异地求学近3年的成果!”

  而和她一起去异地上了近3年高中的同学康杜欣因为发挥失常选择了复读。她们所去的异地就是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一个被众人称为创造了 “高考神话”的地方。

  伊宁县六中负责招生的老师王海明说,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安排,西部教育顾问学校临川一中从2003年起与新疆伊宁县六中 “牵手”,计划每年为该县培养一批学生,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双方的协议,新疆送去的优秀学生分配在各个班级,高三第二学期再返回新疆参加高考。

  唐雪雯就属于这样的优秀学生,她们这批共有6人,除唐雪雯外,其他4名同学也分别考上了自己比较满意的“重本”院校。

这所学校“牛”

  唐雪雯和康杜欣清楚地记得3年前去那个神秘的“高考神话”小镇时的情景。

  “那时,听完老师对那个学校的介绍,我们很兴奋,父母也很支持,觉得到那里去学能考上好大学,先后就有6名同学报名了。”唐雪雯说。

  2004年8月底,唐雪雯等6名女生踏上了去江西求学的火车。

  在历史上,临川区(原为临川县)因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曾巩等名人而被称为“才子之乡”。唐雪雯想象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到地方她才发现,这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镇,甚至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宾馆。镇上最显眼的地方就是街道两旁的许多店铺,这些店铺都是以“才乡”、“书香”等词命名的。学校在比较安静的郊区。

  6名同学进入学校第一感觉是这个学校确实 “牛”,不是因为它的面积大,教学楼豪华,只是发现学校很懂得怎么炫耀自己———橱窗里贴着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历届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得奖者的照片。而办公楼墙上一块巨大的木板上写着好几届毕业生的名字和他们考上的院校,北大、清华等名校赫然在目。

  唐雪雯、康杜欣、胡人心、何洁、王雅雯、曲丹6人住了一个套间宿舍,但被分在了不同的班里。

  “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的学生……全国各地的学生汇集在各个班里。”康杜欣说,这是她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中学,学校几乎看不到谈恋爱的和穿着奇装异服的身影。

  在那里,有近万名来自各地的“留学生”,还有“一些‘非北大清华’不考的复读生租住在别人家里”,还有数千名来自各地的陪读 “孟母”。她们6人所在的班里都有这样的学生,她们还听说那里有“陪读一条街”。

  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介绍说,在该校1.1万名学生中,约有5000名非临川籍的学生。

“集中训练营”

  让6名女生感受最深的是,在临川一中,她们要疯狂地做全国各地的试卷,她们记不清自己参加过多少次学校内部的考试了。

  高一一开学,学校就给学生发了头一年的全国高考试卷,初次内部“高考”,老师不会公布成绩,但会给大家一一讲解。私下和其他同学交流考过的试题时,唐雪雯等6名初中时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傻眼了:怎么比其他同学多错了好多题。

  一个班有学生八九十人甚至上百人,而高中第一年的总成绩排名她们都排到了班里的倒数几名,这样的成绩让她们感到抬不起头,感到失落、着急。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她们观察别人是怎么学的,“他们的基础比我们扎实,因为很多他们做过的题我们都没有接触过。”唐雪雯和康杜欣说,大多数从北京、上海来的学生,目标就是考上北大、清华。

  令她们吃惊的是,学校总能在全国高考结束的第二天就将高考试卷发给学生,进行二次“高考”,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都得经过这样的过程。

  她们还注意到,很多人都随身带着一个大水杯,杯里装着提神的咖啡和浓茶,慢慢地她们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和在家乡时一样,唐雪雯她们的课桌上大多放着课本和试卷。但其他同学的桌上还有杂志、小说、报纸等课余“美餐”。她们了解到,这些同学从初中起就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而且,这样的习惯使他们的知识面宽了,更有助于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每天5时30分,同学们就迈着急促的脚步去水房刷牙洗脸。不到6时,学生大多已到教室朗读课文。6时做广播体操,之后,一天的学习正式开始。高三的课程安排一节早自习,上午4节课,下午3节课,4节晚自习。一周下来,除了周六晚上和周日下午休息外,其余时间全在不停地上课,不停地考试。

  4节晚自习下午6点开始,第一节自习课学生可以做各类试卷,也可以看课外书;第二节自习课老师会来进行辅导,主要是消化一天当中没弄明白的题或分析往年的高考试题,后面两节自习课就正式考试。所有的考试流程跟高考一样,包括老师发卷时的语气。

  “黄金周”大假,这里所有的学生最多休息3天。

  “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好多学生经常学得好晚,那时学校就像一个集中训练营。”唐雪雯笑着说,她们也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在她们看来,在这里学习的知识面比较宽。

老师也面临重压

  对来临川一中的很多学生来说,压力在于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为此,学生们会为一道有争议的题连续争论好几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纠错本,每次考试做错的题全记在纠错本上,每天看一遍。

  唐雪雯说,以前她碰到实在研究不明白的题就放弃了,但来到这所学校后她被其他同学感染了,难题非弄个明白不可。

  大家这样做是因为都很在乎自己的考试成绩,担心因一分之差落后于他人,有的女生一次测验没考好就要哭半天,情绪浮躁时也会有人大声地吼出来。

  老师们也会跟学生讨论难题。在唐雪雯她们眼里,这里的老师亲切、敬业,更操心。

  这些话是有根据的。

  她们发现,学校对老师的要求非常严格,不时会有学校领导来听课,谁讲的课更容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谁的方法最新颖等,学校都会在校内进行不定时公布。

  除了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外,任课老师会经常换,老师管理不严或年终考核不理想班级的老师就会被刷到初中部去教课或者辞退,她们已经见过好几个老师离开了。

  语文课,老师一般提倡在课堂上当场“消化”,朗诵、背诵,反复多次,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但没有人被点名,往往老师问到“谁来”时,就会有学生自动站起来。其他课程也是如此。老师说,这种方式不会给学生压力。

  英语课主要学习大量的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这使很多见了英语就头疼的男生茅塞顿开,第二节课就是讲解歌曲和电影中的内容。

  几乎每堂课都会给唐雪雯她们惊喜。康杜欣记得有一节讲述人类起源的生物课,生物老师放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纪录片,老师又结合片中的故事做了板书,很容易就记住了内容。

  在一般情况下,老师做一个课件需要很长时间,但所有老师都情愿这样做。康杜欣说,对于这一点,当地学生都已习惯,只有外地的“留学生”感到稀奇。

“神话”源于传统

  这样连轴转的学习流程,学生们认为理所当然:“这时候不苦什么时候苦?”

  在唐雪雯等6名新疆学生眼里,这样的学习氛围很好。

  有人说临川一中采用的是应试教育方式,那些高考成绩大多是优秀的外地复读生创造的,搞的是题海战术。但唐雪雯等人和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的看法一样,他们认为,临川一中实施的是大多数中学都在实施的一种教育模式,而且是这种教育模式中的佼佼者。

  也有不少人质疑,临川一中招走了外地的尖子生,然后自我炒作,才有了现在的结果。

  饶祥明说,今年临川一中有3名学生被香港和新加坡的院校录取,事实上,那里的大学录取时不一定是要考试成绩最好的,而是要综合测评最好的。

  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一些以前的尖子生到这里学习跟不上的也挺多,经过一段时间后,成绩才慢慢往上升。包括临川一中在内的抚州一些学校在计算机、奥林匹克等各类竞赛中拿了大量的奖,也出了一些体育尖子及艺术人才,这充分说明是素质教育的结果。

  很多学生的观点和学校也很相像。

  他们认为,此地高考超常的成绩与历史文化传承、政府民众支持教育、教师敬业等因素分不开。

  “当年,别的地方老师被打倒了,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依然把老师当神看待!以前,老百姓都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学生上课用,上世纪90年代又自发捐款建了很多新校舍,政府也从市到乡纷纷拨款修建新校舍。”饶礼喜说,在当地,教师的收入虽然不是最高的,但当地人都知道,能在大商场买几百元一件衣服的,要不就是医生,要不就是临川一中或二中的老师。

  人们的尊重和政府给予的高收入,让老师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不用担心“牛奶与面包”,在付出得到回报后,自然是更努力地付出……

  而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很多外地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前来加盟。

  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表示,目前,高考是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其实每个学校都在追求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应该是素质教育体现的一方面,不能因为高考成绩好就认为是“应试教

育”。 (记者: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