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一中我们的骄傲——刘社堂
创建时间:2022-08-15   浏览量:8579

八一届  刘社堂


  81年我从临川一中毕业至今已有24个年头,期间一直在外学习、工作,经历不少,大都印象模糊,但有一件事令我印象很深。1989年我参加全国法制系统学习班,与我同住的是一北方人,他问我来自哪里,我说来自江西,他摇头说不知道,我试着说“临川”知道吗?他说临川很有名,是王安石的故乡,才子之乡。此事令我感触良多,但有一点值得骄傲——身为临川人的骄傲。才子之乡的临川因历史名人王安石、汤显祖而得名,又因现代临川学子勤奋好学的承继而得以彰显,现代的才子之乡,临川一中培育的莘莘学子功不可没。

  记得1979年9月刚进母校临川一中时,校舍略显破旧,几幢教学楼都是平房,我们学生住的是一进校门的那个大礼堂(早已拆了),显得很热闹。那时的学习、生活条件都较差,尤其是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学生:饭票要自己从家里(我家到学校有15里路)挑米到学校换,菜是家里做好的咸菜带一罐吃一星期;住的是通铺,后来改善了两个人住一张单人床;教室没有电风扇。老师住的也委艰苦,有的一家人只有一间房子,好一点的也就是筒子楼,没有现在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的套房。

  虽说那时条件艰苦,但老师认真负责,尤其是班主任,大都把班当自己的家,把我们这些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从早到晚陪着、“跟踪”着,生怕我们把时间不用在学习上,浪费光阴。记得读高一时,刚从农村到县城,或许是不惯新的环境,或许是不适应新的老师,一时学习跟不上,有厌学情绪,加之又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有一段时间上课经常打瞌睡,老师先是批评,次数多了就罚站,有一次被班主任抓到了,吓唬我叫父母到学校来,否则就不要来上课。当时,我对班主任恨得真是咬牙切齿。恨归恨,不叫父母来过不了班主任这一关。逼得没办法,只好叫在上顿渡工作的远房堂叔代替父母来见班主任。事后被堂叔狠狠地骂了一顿。当时,没有体会到“严师出高徒”这个道理,只是觉得班主任不通情理,有意跟我过不去。

  那时的学生真是苦读。早上六点钟起来就到学校旁边的田野里去早读,有时一人自读,有时三五成群互问互答。上午、下午8节课排得满满的没有一丝空隙,老师时不时还要拖课。晚上自习一般到10点。那时很少有娱乐活动,学习的生活紧张而单调。有时,我们几个同学偶尔会在晚自习后相邀偷着去看一场电影,这是那时单调学习生活中的唯一娱乐。

  回想起来,时间过得真快,现在我女儿都读高中了,我女儿就读的是师大附中,这是一所南昌最有名的重点中学,学习生活条件都很好。我时不时会跟女儿说起我在临川一中读书的情形,以此激励她刻苦、勤奋学习,我女儿老是以时代进步了反驳。时代确实进步了,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变。但我认为,母校老师那种“以班为家”的责任心不能变,莘莘学子勤奋好学的精神不能丢。我想,良好的学风,严厉而有责任心的老师,孜孜不倦苦读的莘莘学子,这些也许就是母校——临川一中蒸蒸日上的重要原因吧!

  在临川一中就读期间,许多老师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是他们传授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印象较深的有黄华昌、杨云龙、詹聿修、管仁芝、管顺根、涂彭年等等老师。借此机会,我衷心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祝母校——临川一中前程似锦!